“你来给大家说几句吧。”春节期间的一次家庭聚会上,00后李思超成为家人关注的焦点。他的家庭人数比较多,每到过年会聚到一起,图个热闹的氛围。在被点名发言时,李思超感觉脑子有点“短路”,虽然有很多话想说,但吭哧了半天,也没说出完整的句子。
李思超的情况不是个例。今年春节期间,社交平台上诸如“有哪些表达祝福的词汇”“拜年时怎么说显得有新意”的帖子引发很多关注。走亲访友不知该说什么、拜年信息要复制粘贴……不少年轻人觉得自己“词穷”了。
“一些年轻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,反映出互联网时代‘文字失语’的现实问题。”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郑焕钊认为,互联网技术让生活更便捷的同时,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、价值观念及表达方式等产生深层影响。
李思超在南京某高校读研究生,在校期间时常要作汇报。每次汇报,让他比较头疼的是老师提问环节,“有时话就在嘴边,但不知道怎么说,磕磕绊绊的,显得底气不足”。
北京95后张然对自己工作后的第一次汇报印象深刻。虽然认真作了准备,但发言时她一度
“大脑空白”
,有想法却难以完整地表达出来,“脑子里有许多零碎的词汇,但连不成完整的句子,‘卡壳’了好几次”。这让张然意识到,写和说完全是两回事,想要流利表达并不容易。
“我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,原本会写的字突然想不起怎么写了,只能求助网络。”在杭州工作的90后刘源觉得,自己
不仅语言表达能力下降,书写能力也在下降。
工作上,偶尔要提交文稿,会让他感到比较吃力,经常需要花很多工夫才能完成。
调查显示,
53.3%的
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
语言文字表达能力
下降了。
47.1%的受
访青年感觉自己
词汇量匮乏、表达单一
,
43.2%
的受访青年表示
用笔写字变少
,41.5%的
受访青年遇到过
词不达意
,难以准确表达想法的情况。
合肥00后王雨菲感觉,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线上社交用语。“平时和朋友聊天,大家都喜欢用表情包和网络流行语,如果谁发了一大段文字,反而会显得很奇怪。”她觉得,
碎片化的表达方式能够活跃气氛
,网络用语在一定程度上像某种
“暗号”
,接得住“梗”代表“我懂你”,能快速拉近彼此的距离。“但如果线下这样说话,难免会让人觉得尴尬。”
“如今手机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,大家越来越习惯在网上交流,而且基本是打字、发表情,打电话都很少了,说话交流的机会在减少。”刘源觉得,互联网改变了原来的说话写字方式,输入法也简化了文字的输出方式,比如一句诗,过去需要完整背出来,但现在只要打出前面几个字的首字母,就会出现整个句子。
“互联网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,也让人懒得记忆和思考了。”
王雨菲平时与朋友交流基本在线上,“群里经常会出现各种表情包,甚至靠表情包就能了解别人的意思”。但王雨菲感到,
过度依赖线上交流
,会让线下交流变得困难,自己在线下的场合就不太爱说话
,
担心说错话没法“撤回”。
对于“词穷”现象产生的原因,调查显示,
阅读量少、表达能力弱化
排在首位
,获选率为54.0%,之后是
过度依赖网络语言和表情包,缺乏创造力(53.0%),碎片化浏览信息,难以形成系统思维
(52.1%),获选率均超过了半数。
张然发现,工作后自己的
社交圈越来越小
,和朋友线下见面的次数也变少了,“大家平时都比较忙,很难约到时间”。
提到“词穷”问题,张然觉得自己不是不会表达,而是
越来越不想表达
了,“现在能够深入交流的人越来越少,渐渐地自己的分享欲就下降了,遇到事情最多和朋友在微信上聊几句,不太会讨论比较有深度的话题”。
“词穷”产生的原因
还有:
线下面对面沟通交流变少
(47.6%),“短平快”的表达方式盛行(34.4%),快节奏生活让人难以沉下心思考(33.1%),与人交流的欲望下降,不想表达(17.6%)。
郑焕钊认为,一些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
感到孤独和“社恐”
,这让他们更倾向选择虚拟社交。在线上,网络“梗”及其他网络语言符号成为年轻人共同的社交语言,这是他们获得
文化身份认同和表情达意的方式之一
。但这种方式对规范性、逻辑性和书面化的表达方式造成了冲击,进一步影响了语言表达背后的思维方式,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精神世界的深度与广度。
在那次不太顺畅的工作汇报后,张然
开始有意识地锻炼
自己的表达能力
。每次汇报前,她会先练习几遍,直到能完全顺下来。“平时会读一些与工作相关的书籍,积累专业知识,这样表达时会更专业,更有底气。”
李思超觉得,书面语言和口语表达有很大不同,在加强阅读的同时也要多交流,
让别人听得懂
是一项重要能力。
“在互联网时代,
保持独立思考
很重要。”刘源认为,现在很多信息看完就忘,主要是因为没有深入探究和思考,而这往往是消化吸收信息的重要一步。在日常生活中,刘源比较关注社会民生类新闻,遇到热点事件会主动搜集信息,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,
增强思辨力,理性表达
。
“
多参加线下社交
对提升表达能力有一定帮助。”王雨菲觉得,面对面交流时,一方面要倾听对方的话语,感受对方的情绪,另一方面,还要调动自己的经历和知识,组织好语言,回应对方,这样的互动和交流是线上打字、发表情包所不具备的。
调查显示,应对“词穷”,58.4%的受访青年认为要
加强阅读
,
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平
,57.5%的受访青年建议
注重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
,55.7%的受访青年认为要
打破碎片化、快
餐化获取信息的习惯
。其他还有:多参与线下面对面交流,锻炼表达技巧(46.9%),注重国民表达教育,提升表达能力(39.5%),辩证看待和使用网络流行语(20.3%)。
“帮助年轻人走出‘词穷’困境,需要从改善互联网语言环境开始。”郑焕钊认为,一方面要
加强网络内容的精品化建设
,尤其是语言文字的准确性、丰富性和美感,打造内容优质的网络人文新经典;另一方面,要
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规范语言文字表达
,承担文化引导和审美引导的责任,比如打造高品质的语文学习社交软件、节目等。另外,学校及家庭要提高对青少年人文经典诵读的重视程度,加强对年轻一代语言表达和思维的训练。
“解决年轻一代的‘词穷’问题,还要
改变其网络生活习惯
。”郑焕钊建议,相关部门要帮助年轻人减少对虚拟环境的依赖,鼓励年轻人多参与线下活动,获得更多具体的生活体验。